為了更好的瀏覽體驗,請使用直式瀏覽

天陵專欄


尋找「墓」的起源

尋找「墓」的起源


你知道嗎?

  •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安葬行為,竟然可以追溯到距今70萬年前?

  • 中華文化中,第一個「墓」竟然是由孔子親手蓋的?

  • 以為秦始皇的墓已經很厲害了嗎?古代人的墓不只是宮殿、是城邦、甚至可以裝入宇宙觀?

  • 豪華的墓室不是皇室與貴族的傳統,平民努力一輩子,也是為了幫自己蓋一個好墓!


在東亞文化系統中,早在70萬年前,北京周口店人便知道要在過世的人身邊撒上一圈的赤鐵礦粉。紅色的赤鐵礦粉顏色像是血液,有人便推測,撒赤鐵礦粉表示想要送給死者新鮮的能量,是對往生親人的祝福,也代表著希望能將他喚醒的渴望。可以說,從這個時候開始,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,便發展出殯葬活動。


認識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座墓


然而,即便「安葬」的觀念很早便出現,上古時代人們並沒有流行在地面上推土堆或是樹立標的物,也就是所謂的「造墓」。直到西元前五百多年,春秋戰國時期,有一個人開始了這件事情,他就是--孔子。


史記上記載,長期在各地奔波的孔子有一天意外得知父親過世的消息,悲痛之餘,他四處打聽下尋覓到父親的安葬地,孝順的他便將過世的母親遷過去與父親合埋在一起,並且為了避免之後回來祭祀時找不到父母的永眠處,於是「封之,崇四尺」,在地面上堆了四呎高的土做標記,這便是中國歷史紀錄上的第一座墓。隨著時間的演進,墓的形式也出現的很大的改變。然而共通點是,無論形式如何改變,「墓」都維持了入土為安的傳統,以及傳承、紀念、祝福後世子孫的美好含義。



中華文化中的墓園演進史:魏晉南北朝到兩漢


關於古代墓園,系統性的考古證據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「豎穴木槨墓」。人們會先在地表深掘出一個深度達十幾公尺的坑,將往生者安葬於內,並在墓中填滿了黏性非常強的軟泥與木碳,形成一個與世界隔絕、恆溫恆濕的環境。


尋找「墓」的起源
魏晉南北朝豎穴木槨墓頗面示意圖


當時的棺木除了材質上會選用上等木材,樣式也非常考究。一般會由「棺」「槨」兩個部分組成,棺在內,槨在外,又可以依照往生者生前的社會階級分為一棺一槨(一般人)、二棺一槨(士大夫)、四棺一槨(諸侯)、六棺一槨(天子)。每一層都會有不同的顏色與裝飾,可能是黑漆、朱漆、外黑漆內朱漆、黑地彩繪、朱地彩繪,甚至以錦繡裝飾。手繪的紋飾也富有變化,例如象徵神秘生命力的雲氣紋、象徵崑崙山的三角色塊、或是更具體的龍鳳、仙人圖。華麗等級隨著往生者的身份可以不斷向上疊加。這時候的代表墓如:馬王堆一號墓曾侯乙墓,都是歷史上非常知名的考古發現。爾後,隨著時間與技術的演進,魏晉南北朝晚期發展出水平展開的「豎穴木槨墓」,面積變得更大,也可以逐漸看出地下墓室的概念。


尋找「墓」的起源

非常華麗的朱地彩繪棺,以流動的雲氣紋象徵源源不絕的生命力


到了西漢中晚期,地下墓室開始越來越流行,空間也越做越大,儼然成為一座位於地下的豪宅。這時候的代表如:河北安平壁畫墓、河南洛陽燒溝61號壁畫墓,擁有多達十個獨立的房間!地下墓室的房間雖然彼此相連,卻有不同的主題,從壁畫到陪葬藝術品樣式多元。以繪畫主題為例,有的房間牆面上畫有墓主人的大型肖像,有的房間則畫出他生前居住的四合院,藉由氣勢恢宏的人像、華麗的樓房與為數眾多的奴僕,凸顯墓主在世的輝煌成就,更有的房間會以祥瑞的鳥獸圖騰為主題,展現出墓主高尚的品格以及對後代子孫的祝福。這時候的地下墓室,除了單純的安葬功能外,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,像是一個小型的地下世界,讓墓主人即使離開世界之後,也可以擁有舒適寬敞的空間生活。


尋找「墓」的起源

東漢地下墓室俯瞰圖,竟然擁有10個房間!且每一個房間都有著豐富的收藏!


一路到東漢末期,除了大型的地下墓室之外,人們開始在地上也蓋起具有祭祀功能的石造祠堂。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山東嘉祥的武梁祠。


武梁祠建造於元嘉元年(151年),近兩千年的歷史,是從漢代保存至今最完整的石造建築,約2.4公尺*1.5公尺*2.4公尺大小的祠堂,室內牆面上使用淺浮雕的方式雕刻有神祇與祥瑞(如西王母、東王公、麒麟、龍鳳)、歷史故事(如三皇五帝、孝子、烈女)、現實生活(如家庭祭祀場景)等豐富的裝飾主題,除了豐富的藝術價值之外,更展現出鑒戒教化與傳遞道德倫理的功能,藉由石頭不易毀損的特性,大大加強了「墓」的傳世價值。


武梁祠並非特例,宋朝的洪适曾經在他的著作《隸釋》中提到,漢朝的社會風氣非常推崇厚葬的氛圍,畫工與石工會一同組成工作坊,為客人提供挑選石頭、設計線稿、雕刻、上色的一條龍服務。當時,人們也願意「竭家所有,選擇名石」,將努力一輩子賺得的積蓄拿來建造一座專屬於自己的紀念祠堂,選擇最好的石材、聘請最頂尖的工匠,並且在裡面留下給後代子孫的寶貴訊息。直到兩千年後的現在,當我們透過轉印拓片看到武梁祠這件曠世傑作,依然可以感受到武梁為自己造墓的那份用心與感動。


尋找「墓」的起源

山東嘉祥武梁祠拓片,以淺浮雕方式創造傳世千年的藝術價值


人類的殯葬行為起源於孝悌親情,一路從「不葬」、「葬而不造墓」到「造墓」的過程中,可以看見文明程度的提升與親情倫理的強化。這樣的想法演變至今,即使墓的形式已經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,「傳世」與「孝悌」的想法卻從來沒有消失。墓園存在的意義,遠不只是安葬往生親人的地點,更是傳遞生命價值的所在。正如同晉代郭璞在《葬書》中的這麼一句話:「葬非葬骨也,乃葬人之心也。


更完整的武梁祠拓片,請參考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網站:

武梁祠後壁畫象  武梁祠東壁畫像  武梁祠西壁畫像


了解天陵傳世家族墓園



-

▍新竹縣市公立殯儀館資訊


|竹東生命園區

  • 地址:新竹縣竹東鎮中興路一段57巷199號

  • 路線規劃:如何從竹東殯儀館到天陵

  • 聯絡電話:(03) 510-2160

  • 服務時間:08:00-21:00/入館業務24小時受理/週六週日不辦理火化業務


|新竹市殯葬管理所


-

如有殯葬相關問題,敬請撥打免費服務專線,或傳送訊息至官方LINE帳號,專人24小時為您提供專業諮詢


免費服務專線:080-909-5599


加入好友

返回最新消息
返回最新消息